繼日漸滲透華東、華南地區后,被稱為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化集團的擴張大網正往中南地區撒去。
10月12日,中化集團旗下中化石油湖南分公司揭牌成立,這也意味著,此前已經在三湘大地布局已久的中石油、中石化將不得不面臨新的市場競爭。
中化石油湖南分公司總經理李建軍透露,未來5年,中化石油將計劃砸下12至15億元,在湖南新建120座加油站,布局區域則以長株潭為中心,以京廣、京珠沿線及輻射的岳陽、益陽、常德、衡陽、郴州等地區為重點,而其在湖南的首家加油站也將于年底在湖南寧鄉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此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格局,湖南為中石化的傳統地盤,中石油強勢挺進后競爭加劇。中化的入局,使這一能源消耗大省的巨頭搏殺更加犬牙交錯。
本報記者了解到,中化石油目前正規劃修建一條成品油運輸管道,管道路線將起于福建,途經江西,橫穿長沙后再抵岳陽,這一計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
“中化石油湖南分公司注冊資本是2.5億,主要是依托中化集團在福建的煉油廠負責湖南地區的成品油銷售,今年上半年,湖南相關政府部門就已經與中化集團高層進行了多次交流。”湖南省發改委一名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中化拓疆”
中化的石油版圖從4省到沿海11省,開始向中部省份跨進
中化集團一直戴著“中國石油第四極”帽子,卻只能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家的牙縫中尋獲出路。
2005年,中化集團與老牌國際石油大鱷道達爾組建合資公司,進軍北京、天津、河北、遼寧華北四地的成品油銷售市場。隨后,中化拉長戰線,布局一發不可收,華東地區的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安徽“六省一市”也被納入擴張版圖。
“一方面收編加油站,參股地方石油公司,一方面又依靠自身條件積極布局,中化與道達爾聯姻后,在“在終端市場是積極的擴張”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人士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中化集團雖擁有原油進口渠道,以及成品油批發資質,但由于在中游煉化環節始終無所建樹,其在手握兩張上游王牌時也不得不將資源出售給中石油、中石化。
而隨著在青島、大連等地的曲線布局,中化集團試圖在石油產業打通產業鏈的“野心”也日漸膨脹。
2009年,中化集團在泉州建設1200萬噸/年的煉化項目終獲國家發改委批文,但上報至國家環保部的環評報告卻遲遲未能獲批。
幾番波折后,中化集團總裁、黨組書記劉德樹終于按倷不住。
去年年初,劉德樹親自“掛帥”,并派遣副總裁杜國盛坐鎮泉州,在與當地政府輪番交涉后,中化泉州煉化項目被列入當地重點規劃項目,來自國家環保部的環評報告也最終獲批。
資料顯示,中化泉州煉化項目計劃總投資293億,項目將建成1200萬噸/年的煉油能力、100萬噸/年的乙烯加工能力,此外還將包括兩座30萬噸級原油碼頭在內的一系列配套裝置。
據記者了解,目前,該項目正加緊施工,部分配套工程業已完工,根據整體規劃,該項目預計明年年底投入運營,投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514億。
中化泉州千萬噸煉廠的上馬無疑將對“三桶油”把持的壟斷市場發起沖擊,來自其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目前,中化成品油分銷與零售網絡已初步形成了覆蓋華北、華東及華南市場的布局。而在此承銷版圖中,泉州煉油廠的地位則舉足輕重。
“雖然在上游資源上中化與三大石油公司存在明顯差距,但對于中化集團本身而言,泉州煉廠的意義顯而易見。”中化集團石油事業部一名人士說。
攪局湖南
民企占湖南加油站的大部分,或遭中化收編
毋庸置疑的是,泉州煉廠投產進入倒計時,中化集團由此輻射開來的地盤搶奪戰也將順勢打響。
“央企在湖南成品油市場的競爭肯定會日漸激烈,但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仍然是主要力量。”上述湖南省發改委人士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湖南省商務廳批復新建、遷建、改建110個加油站,其中批復新建加油站95座,中石化、中石油分別為24座、15座,民營資本56座。
而來自《湖南省成品油分銷(零售)體系“十二五”行業發展規劃》的相關數據也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湖南地區(包括農村、城區)將新增加油站2765座,屆時湖南加油站的保有量為7354座。
但湖南的加油站建設速度仍十分緩慢,湖南省商務廳商貿處周明雄表示,建設速度慢主要源于“土地拿不到,審批手續多,涉及國土、工商、稅務、消防、環保、安檢等多個部門。這些新批的加油站項目到2014年全部建成就差不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成品油銷售終端,民營加油站的數量則首屈一指,據業內估計,兩桶油只占到湖南加油站數量的40%,民營企業則占到60%。但由于運營陳本攀升及油源渠道的掣肘,民營加油站銷售量的利潤堪稱微薄,很難與大企業相抗衡。
在此競爭態勢中,中化集團的入局則或將再掀起一股收編狂潮。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人士說:“不排除中化收編當地民營加油站的可能,這也是其此前在山東等地迅速搶占市場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