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裝備10大腕咋看未來發展
未來造船和海工裝備的產業機會在哪里?如何克服當前和未來挑戰,積極尋找、發現、把握和利用新發展機會?2016年3月29日到31日,中國海工展CM 2016組委會、北京振威展覽公司和上海國際船舶海工網等單位借助2016年3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最大海工展中國海工展和中國海洋油氣展覽會,成功地聯合組織召開了以“更好地學習和進軍十三五戰略機會”為主題的“2016海洋油氣新技術和投資北京國際高峰會”和“ 2016海工裝備技術應用和發展趨勢北京國際論壇”。
在3月30日開幕的高峰會上,演講交流首先由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胡衛平先生演講,他認為我國深海油氣裝備發展成就斐然,第六代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78”、“海洋石油201/202”、海油工程“藍鯨號”和“藍疆號”業內矚目;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自升式鉆井平臺、大型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多纜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型半潛船、海底鋪管船等,產品已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加快國際布局,大型裝備也隨之紛紛走出國門,開拓新的市場;2011年,滬東中華中標埃克森美孚項目的LNG運輸船,這也是中國船廠首次接獲LNG船(巴布亞號)出口訂單。
對于中國海洋油氣裝備的未來發展,胡衛平先生認為,我國在海洋油氣開發和勘探方面,仍需繼續向先進國外技術學習、吸收和消化,并努力創新。以此逐步拉近在創新能力、技術、裝備等方面同國際一流水平的差距。我國深海能源開發潛力巨大,但也面臨挑戰,例如地緣政治、裝備和作業技術薄弱、監管制度不夠完善等。建議盡快鼓勵海洋油氣裝備和技術的自主研發工作,加快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海洋油氣開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建議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開展該領域的經濟效益研究,建立配套的項目評價體系,實現規模化、經濟化的發展道路。當前,海洋油氣開發受到了低油價的抑制,這對中國海工裝備企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由于國際油價持續走低,降本增效已成為全球油氣行業的共識。在降低成本的需求下,海洋油氣產業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調整,批量建設的經濟型裝備成為了市場的新寵。我們應利用好這個機遇,在國際產能合作的政策指導下,向需求國出口經濟、高效、環保的新型裝備。
國際著名的海洋能源咨詢公司Douglas-Westwood(DW)副總裁Jason Waldie先生在助手Vivi He 女士的翻譯下,解讀了全球海洋油氣裝備的發展波動和未來趨勢,他認為短期看,勘探性裝備將過剩,但是生產性的海洋油氣裝備今后依然有需求,因為盡管油氣價格走低,但是油氣生產并沒有減少,反而是小幅增長。
中廣核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遠華先生,以“海上核電助力國家海洋戰略實施”進行演講,他認為在當今國際公認的“海洋世紀”里,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沉睡在海底的戰略性資源,其分布之廣、品位之高、儲量之大,遠遠超乎人類現今的需求與想象。對于擁有18000多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多年蟬聯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而言,“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與安全,與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息息相關。海上浮動核電站,無疑是未來海上能源保障的重要選項。中廣核針對海洋開發推出了新的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平臺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上海上上不銹鋼管公司總經理嚴冬云女士激情演講。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油氣裝備市場,上上不銹鋼管公司成功打造了制造業+互聯網+物聯網集成應用的案例,尤其是成功實施RFID ERP和OA系統的全集成,真抓實干地實踐了國務院號召的互聯網+產業結合的先行先試,跨入行業領先水平,為下一步實現完全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礎。同時,嚴冬云女士還闡述,上上不銹鋼管公司將立足制造,跳出制造,壯大制造。今后將有意以模式創新如擴大上上商學院平臺打造創新性服務型大制造業態。
中海油研究院項目開發主管李達先生謙虛地將他的演講調到了上午演講安排的最后一位,但不失壓軸演講的風范。他認為中海油將繼續推進在海工裝備方面的投資和研究,當然具體的項目會結合時下環境和項目特點有所調整,李達先生還解讀了中海油研究院在浮式海洋平臺方面對TLP, SPAR,FPSO,FLNG和半潛平臺方面的研究準備。
上午的演講和提問交流互動非常熱烈,不少參會者一直堅持到了中午1點才告歇上午的會議。
嘉賓們戀戀不舍地離開會場去午餐,同時還幽默地調侃,行業知識會餐勝過物資午餐。
下午論壇開始前,高峰會主持人國際船舶海工網主編李保坤簡單評點了思銳物流在重型EPC項目供應鏈案例錄像,然后由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淑洲先生以“海工企業的風險防范問題”正式開始下午演講交流。
前階段,海洋油氣開發熱給海工裝備市場帶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也吸引了我國不少船企紛紛進軍海工裝備制造行列。但在近幾年,全球海工市場環境不斷惡化,我國船企海工市場經營風險層出不窮,海工企業的風險防范問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淑洲先生以他親力親為的案例,分析了中國海工產業界在海工風險防范方面的現狀和趨勢,他認為,海工船東解除合同的情形主要有:船廠延期交付超過一定期限;船舶性能數據偏離合同約定一定范圍;船廠陷入破產清算或財產被接管等情況;船廠實質性地(materially)違反合同任何義務,且經船東通知后仍不改正的;船廠違反了合同中作出的聲明或保證(representation,warranty, or guarantee);船廠工作進度超出各時間節點一定期限;船東有理由相信船舶不能及時交付或將延期交付超過一定時間;不可抗力情形超過一定期限;還款擔保或保險失效或未續期,擔保方或保險公司破產等;主要財產被扣押;船廠在與船東的其他造船合同下違約;船東認為有必要解除合同的,即任意解除權等,針對不同的情形和爭議環節及過程,趙淑洲先生解讀了不同的應對方法。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戴文凱先生以“堅持自主創新、發展高端海工”為題進行了演講交流。他認為,今后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必須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需求新的突破點,才能實現跨越發展,堅持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是中國海工企業逆勢發展的必經之路。他們公司積極探索在設計、設備、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的創新。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于世界500強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交建海洋重工和裝備業務的核心推動者,上海振華重工肩負著打造“海洋重型裝備與港口機械制造及系統集成總承包商”的使命,致力于打造兩條完美的產業鏈。在海工全產業鏈發展方面,振華重工定位高端切入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注重以中國交建為平臺,協同相關的單位合作共贏。與中港、中交海外事業部合作開拓國內外海工市場。如集團的港珠澳大橋項目,拋石整平船、管節沉放船等核心施工裝備全都是由振華重工研發制造的,這也強力助推集團能夠承攬港珠澳這樣的超大型、高科技含量的工程。
展望未來,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將進一步從投資、設計、制造、運輸、安裝、服務等關鍵環節完善全海工產業鏈。
英國的侖頓海事工程咨詢總監Roland Orange先生以“國際海洋LNG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趨勢”為題進行了演講,他認為LNG下游產業的發展的瓶頸是LNG國際運輸和LNG在應用當地的加注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隨著美國氣體出口的開發,可以預見FSRU市場將會看好。
中海油能源發展公司LNG船項目總工程師盛蘇建先生對十三五期間中國水上LNG產業鏈發展機會展望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解讀了中國未來對LNG的需求規模和布局,并分析了中國水上LNG產業鏈發展的障礙和挑戰。
惠生海工公司FLNG產品經理劉福斌先生對全球FLNG 和FSRU等高端海工市場和建造機會進行了演講,并分享了惠生海工公司在FLNG建造過程和經驗,最后還解讀了惠生集團在南通和舟山2個船廠的建造實力和發展方向。惠生海工公司對未來承接更高端的海工項目和更多的船型充滿信心。
主導在上海船廠投資建造鉆井船的船東投資負責人劉少華先生,不顧從美國來北京的航班的時差調整,也趕來會場交流,分享他在海工投資和海工前景展望。
俄羅斯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高級經理早早前來等候與嘉賓認識交流。
高峰會上,嘉賓抓緊互相交換名片,探討合作可能。
惠生海工和中遠船務在積極向到會的船東提問。
在3月29日,2016海工裝備技術應用和發展趨勢北京國際論壇的第一天熱身論壇上,思銳物流海工部總經理宮曉東先生演講了思銳物流針對海工裝備超高、超大、超重的行業特征帶來的物流挑戰,交流了思銳物流協助中國裝備企業提升全球市場EPC競爭力的的一條龍全周期解決方案和應用實例。
2016海工裝備技術應用和發展趨勢北京國際論壇現場論壇第二天3月30日,北京“海工俱樂部”發起人厲磊先生受主辦方的委托,成功主持了“新常態下的海工技術創新論壇”專場,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贊譽。法國船級社海工市場經理劉學勤先生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和中國等地的行業公司積極上臺討論交流。他們希望主辦方北京振威展覽公司和上海國際船舶海工網多組織類似的行業交流互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