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成下一個能源發展“風口”(上)
作為清潔能源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液化天然氣(LNG)產業正在成為投資熱點。剛剛過去的10月份,中國華電集團先后與BP集團、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旗下蘭亭能源公司等簽訂LNG長供和貿易協議,成為業內焦點。
不過,LNG頗受關注并不意味著“路好走”——由于國際油氣價格長期低位徘徊,LNG行業正面臨重重困難,LNG車用市場更是受到重創。此外,面對國內天然氣的管網壟斷和價格控制,民營企業還需面對此輪價格波動中潛在的巨大風險。
但在眾多業內人士眼中,LNG仍是下一個能源發展的“風口”。大量的LNG出口與接收基礎設施目前在建,顯示其未來發展趨勢仍將增長。
2020年天然氣消費比重將達10%左右
在近日舉行的2015年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與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張玉清表示,我國要大力提高天然氣的消費比重,擴大天然氣的使用規模,力爭2020年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10%左右,2030年天然氣消費占比達15%左右。
我國的能源發展政策一直對天然氣青睞有加。有數據顯示,天然氣在全球一次能源中消費占比近24%,而我國的天然氣占比僅為5.8%,產業處于成長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天然氣的需求潛力巨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自產氣豐富且國內需求旺盛,天然氣 供給主要來源于國產天然氣(包括煤層氣、煤制氣及頁巖氣)、進口管道氣及進口LNG三部分。2014年我國是全球第六大天然氣生產國、第四大天然氣消費 國,天然氣產量為1316立方米,較2013年增長15.8%;消費量為1761立方米;全年凈進口天然氣608億立方米,其中進口LNG 1989萬噸(約合278億立方米),占進口天然氣總量的45.72%。
早在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就正式頒布了《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和《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 監管辦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允許第三方借用天然氣基礎設施(包括LNG接收站),切實推進民 企進入國際LNG 貿易。
LNG加工企業正面臨重重困難
事實上,作為價格已完全放開的氣源,LNG產業的表現十分市場化。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主任郭焦峰介紹,目前國內的LNG加工企業有170家左右,其年 產能為7000萬噸。這些企業將管道氣加工為LNG,其加工成本約為0.5元/立方米。總體來看,在一些頁巖氣、煤層氣以及致密氣的中西部天然氣資源富集 地,由于管道設施相對缺乏,形成了LNG的加工企業。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以進口LNG為主的市場開始勃興,包括現貨、長約、接收站建設等正在成為市場投資熱點。”郭焦峰表示,由于進口LNG的氣源價格已完全放開,在國際油價暴跌的大背景下,進口LNG與管道氣相比,價格優勢明顯。